top of page

大專組題目

醫療政策 – 突破公營醫療困局

  • 香港奉行全民醫療政策,政府每年投放大量資源於公營醫療系統,以確保沒有人會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適當的醫療服務。不過,面對香港人口急劇老化,65歲或以上長者的比例,預計將由2016年的17%,大幅增加至2036年的31%,本港公營醫療系統將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。

  • 公營醫療設施、人手等都未及趕上急速人口老化之際,市民輪候急症服務、專科、或普通科的時間只會越來越長。有經濟能力的人士,固然可選擇私家醫療服務。但對於價格敏感的普羅大眾,大多將價格昂貴的私營醫療服務選擇排除在外,只好接受更長輪候時間及更短診症時間。

  • 為此,在公營醫療困局來臨前,我們應如何改善香港的整體醫療政策:在中、短期方面,除了興建更多醫院、增加醫學院學生學額外,政府還可以做什麽呢?長遠來説,政府又可以以什麽方式減低公共醫療系統的壓力呢?除了醫療界外,商界、學界、社福界等在的角色又是什麽呢?以上提問只是引發您的思考。香港的公營醫療政策,就交俾您親自「策掂」佢!

房屋政策 – 自己房屋自己揀

  • 回歸以來,五任行政長官都將房屋問題視為重中之重的議題,如何令合資格人士盡快上樓、如何輔助青年人和年輕家庭上車,或者如何增加置業階梯協助夾心階層買樓等,均是多屆政府著力針對的範疇。現屆政府上任以來推出多項措施,如增加「綠置居」數量、引入「首置上車盤」等,表明要令更多人擁有「自置」居所。

  • 然而,樓價不斷飊升﹔社會上,尤其是青年人開始有意見認為,置業根本無望,並引發思考(aspiration)﹕「是否甘於做一世樓奴?」、「購置居所並不是人人所想?」、「有沒有其他居住模式的選擇?」等疑問。在民間,也逐漸出現了新興的「共享居住模式」,非牟利機構也自發與政府合作,推出如「光屋」計劃,利用社會資源,協助基層家庭以低於市價租住單位。

  • 為此,未來香港在房屋政策的挑戰上,政府角色應如何定位?是否應沿用多年來,以推動「自置居所」政策為核心目標?如應,現存房屋政策有沒有任何不足之處予以改善?有沒有更多跳出框框的措施,可以進一步優化房屋政策,做到「居者有其屋」?抑或須要因應市場變化加上新一代心態轉變,改變「自置」政策定位,重新訂立方向,例如做到「居者有其所」?以租為先?抑或置租並行?或是其他更創新破格的做法呢?以上提問只是引發您的思考。香港的房屋政策,就交俾您親自「策掂」佢!

地區行政 – 成功爭取乜乜乜

  • 近年,香港管治面對各種挑戰,其中一個主要原因,有說是地區行政失去效率,導致政府施政未能反映民意。現今社會,除了追求政治民主化和普世價值外,更要求政府有效施政,並在不同的政策決定上,充分反映民意。

  • 香港現行的地區行政架構是80年代產物,難免未能與時並進,也令政府施政與公眾期望出現落差。自1999年港府重組市政服務而取消市政局、區域市政局後,現時區議會只是純粹諮詢架構,沒有實質調動資源,或者具體監察政府的權力﹔與此同時,區議會在各級選舉中的憲政成分增加,使議席愈來愈有政治功能。

  • 為此,地方架構應否如何優化、甚至重組,以達反映民意之用?具體而言,地方架構應增加甚麼角色或職能?資源運用上又應如何改進?以上提問只是引發您的思考。香港的地區行政政策,就交俾您親自「策掂」佢!

bottom of page